唐朝那些事儿连载27
就在李世民派大将李靖出征吐谷浑的时候,唐朝皇室突然遭遇重大丧事——太上皇李渊去世了,享年七十一岁。
李世民因为要守孝,不便上朝处理政务,就特别命令太子李承乾暂时代理朝政。
过了五个月,李渊被安葬在献陵,庙号高祖。起初计划陵墓的规格仿照汉高祖刘邦的长陵,建九丈高。秘书监虞世南上书劝谏,大意说:“陛下您的圣德远超尧舜,现在却要效仿秦汉的奢侈做法,似乎不妥。应该按照《白虎通》的说法,坟高三仞(约六尺),以彰显您的节俭美德。”
奏章递上去,李世民没有回复。虞世南再次上奏,李世民这才召集大臣们商议。
房玄龄等人认为,汉高祖的长陵高九丈,汉光武帝刘秀的原陵高六丈。现在建九丈太高,三仞又太低,不如仿照刘秀原陵的规格,以六丈为标准。李世民采纳了这个建议。
展开剩余92%李渊下葬一年后,李世民才重新正常上朝理事。没想到才过了半年,长孙皇后又得了重病,而且病情一天天加重。
李世民心中非常不安,让太子李承乾日夜在母亲身边侍奉。
李承乾想请求父亲大赦天下,并请方士入宫做法事消灾。长孙皇后严厉地阻止说:“生死是天命,不是人力能挽回的。如果修福积德真能延寿,我一生没做过坏事,应该有效;如果做了善事也没用,我还能求什么呢?况且大赦是国家大事,佛道是远方异教,都不是皇上喜欢做的事,怎么能因为我而扰乱国家法度?你不许乱上奏!”
太子不敢再提,转而告诉了房玄龄。房玄龄入宫禀告了李世民。李世民听了,对皇后的深明大义赞叹不已。
大臣们于是纷纷请求特别颁布赦令,李世民也有同意的意思。不料消息传到病重的皇后那里,她坚决请求停止赦免。赦令最终没有发布。
不久,房玄龄偶然因一点小的过错被李世民责备,将之免职。长孙皇后病危,与李世民诀别时,呜咽着恳求道:“玄龄侍奉陛下多年,做事小心谨慎,忠心耿耿,没有大错的话,希望陛下不要轻易抛弃他。我的娘家人,因为沾了外戚的光,得以身居高位。他们无德而享受俸禄,最容易招来灾祸。请陛下不要再把大权交给他们,只让他们以外戚身份参加朝会,已是莫大的恩典。我活着对国家没什么贡献,死后也不该厚葬。希望依山为坟,不要另起高大的坟头,不要用贵重棺椁,陪葬品用瓦器木器就行,简单节俭地送终。这样或许能少增加我的罪过。恳请陛下不要忘记我的话!”
说到这儿,她喉咙被痰堵住,喘息了好一会儿,才又握住李世民的手说:“以后陛下治理国家,能做到亲近君子、疏远小人、采纳忠言、拒绝谗言、减少劳役、停止游猎,我虽死也无憾了。”
李世民也有缺点,但长孙皇后实在是个完人。李世民听到这里,忍不住流泪,只能对着皇后点头,说不出话来。
皇后怕李世民太伤心,也不愿再多说了。又拖了一天多,终于永远闭上了眼睛,年仅三十六岁。
长孙皇后天性仁慈宽厚,对待其他妃嫔所生的孩子,甚至超过对待自己亲生的。宫里的妃嫔宫女,没有不爱戴她的。她教育自己的儿子们,总是强调谦虚节俭。
她的亲哥哥长孙无忌,在李世民还没起兵时,就已是无话不谈的好朋友。李世民登基后,因为他有开国辅佐的大功,允许他自由出入内宫,还想让他担任宰相。长孙皇后却坚决反对,并举了汉朝吕氏、霍氏因外戚专权而覆灭的例子来劝谏。
李世民不听,还是任命长孙无忌为尚书仆射(宰相之一)。皇后闷闷不乐,暗中让长孙无忌自己请辞。长孙无忌一再坚决辞职,李世民才批准。皇后这才高兴起来。
太子李承乾的奶妈请求增加东宫的器物摆设,皇后立刻板起脸说:“太子该担忧的是德行和名声不够,怎么能请求增加器物呢?”
皇后的长女长乐公主,下嫁给长孙无忌的儿子长孙冲。李世民因为公主是皇后嫡出,命令有关部门准备的嫁妆要比长公主(皇帝的姐妹)加倍丰厚。
魏征进谏说:“当年汉明帝要封赏自己的儿子,都注意影响,说‘我的儿子怎能和先帝的儿子(他的兄弟)待遇一样?’现在陛下给公主的嫁妆,反而比长公主还多一倍,臣实在不明白其中的道理。”
李世民听了很不高兴,回宫告诉了皇后。皇后感叹道:“我常听陛下推重魏征,不知为什么。今天听了他这番话,才知道他是用礼义的大道理来引导陛下,这真是国家的栋梁之臣啊!”
李世民于是下令减少长乐公主的嫁妆,并赐给魏征四十匹帛和四十万钱。皇后也派人送帛给魏征,并传话说:“听说您公正耿直,今天才真正见识到。希望您能永远保持这份心志,不要有丝毫改变!”
从此,魏征更加敢于直言进谏。
有一天,李世民下朝回来,对皇后说:“我总有一天要杀了这个乡下佬!”
皇后问乡下佬是谁?李世民说:“就是魏征!他总是在我耳边絮絮叨叨,还常在朝廷上让我下不来台。不杀了他,难解我心头之恨!”
皇后听完,退了出去,然后穿上正式的朝服,重新进来向李世民行礼祝贺道:“我听说君主英明,臣子才敢直言。如今朝廷有魏征这样的直臣,正说明陛下的圣明啊!”
李世民听了这话,转怒为喜,对待魏征恢复了原来的优厚礼遇。
长孙皇后生平最爱读书,连梳洗打扮时也不放下书本。她曾收集古代妇女得失的事迹,编撰成《女则》三十卷。直到她去世后,负责宫廷事务的官员才上奏告知李世民。
李世民边看边哭,看完后拿给身边大臣们看,说:“皇后的这本书,足以成为后世典范。我并非不懂天命,做无谓的悲伤,只是进了后宫再也听不到她的规劝了,失去了一个好帮手,所以感到哀痛。”于是追谥她为文德皇后,安葬在昭陵。李世民亲自撰写碑文,刻在陵墓旁边。
他还在宫苑中建了一座高楼,经常登楼眺望昭陵。一天,他带着魏征一同登上高楼,问魏征:“你看见了吗?”
魏征仔细看了半天,才说:“臣老眼昏花,看不见。”
李世民于是指着昭陵的方向给他看。魏征回答道:“臣以为陛下是在望献陵(高祖李渊的陵墓),如果是昭陵,我早就看见了。”
听了魏征这委婉的讽谏,李世民感动得流下眼泪,下令拆毁了那座高楼。
至于房玄龄,早已按照皇后的嘱托官复原职,总算没有辜负她的遗言。
长孙皇后生了三个儿子:太子李承乾、魏王李泰、晋王李治。
李世民怀念故去的皇后,因此也特别宠爱这三个儿子。
魏王李泰放下架子结交士人,又擅长写文章,很得太宗宠爱。李世民特许他在王府里设置文学馆,让他自己招募学士。
有些谏官对此有不同意见,李世民便任命王珪做魏王李泰的老师,并且告诫李泰:“你侍奉王珪,要像侍奉我一样。”
李泰遵从父命,每次见到王珪一定先行礼。王珪也以老师的身份自居,态度丝毫不谦卑。
李泰曾向王珪请教忠、孝的道理。王珪说:“殿下以皇上为君主,侍奉他要尽忠;以皇上为父亲,侍奉他要尽孝。忠孝是做人的根本,能让你安身立命,成就名声。”
李泰又问:“忠孝二字,我已受教。请问该从何处着手学习呢?”
王珪说:“东汉的东平王刘苍说过,‘做好事最快乐’。希望殿下记住这句话,不要忘记!”李泰就不再问了。
李世民听说王珪教导李泰的内容,非常欣慰,对侍臣说:“我儿子从此可以少犯错误了。”
王珪的儿子王敬直,娶了李世民的第三女南平公主。王珪认为皇帝的女儿下嫁,往往仗着身份尊贵,不把公婆放在眼里,所以在娶亲时,特意郑重地说:“皇上事事遵循礼法,我也应当接受公主的正式拜见之礼,为国家树立一个好榜样。”于是他和夫人端坐在正堂上,让公主按照新媳妇的礼节拜见公婆,然后才退入内室。
这个礼节一开,从此以后,所有下嫁的公主都开始行媳妇之礼。
王珪在贞观十三年去世,享年六十九岁,被追赠为吏部尚书,谥号“懿”。
李世民还让自己的其他儿子,如吴王李恪、齐王李祐、蜀王李愔、蒋王李恽、越王李贞、纪王李慎等,分别担任各州都督或刺史。
李恪督管安州时,经常出外打猎,侵扰百姓。侍御史柳范上书弹劾,李恪因此被免官。
后来,谏议大夫褚遂良上奏说:“皇子们年纪还小,不懂治理之道,不应该让他们掌管州郡事务。不如让他们留在京城,等受到良好教育,具备能力后再派去治理百姓。”李世民虽然认为有理,但也只是召回了其中一两个人而已。
贞观十一年(公元637年)七月,连续下了二十多天大雨,谷水、洛水泛滥,洪水冲进洛阳皇宫,毁坏宫室和民房,淹死了大约六千多人。
李世民下诏:被毁的宫殿只做简单修缮,不得奢侈浪费;拆掉明德宫里的玄圃院,把拆下的材料分给受灾百姓;并命令朝廷内外所有官员,都要上书直言朝廷的过失。
大臣们纷纷上书,指出的问题都很切中时弊。魏征上了一道《十思疏》,说得尤为恳切深刻。
《十思疏》大意:君主善始者多,善终者少,为何打天下容易守天下难?因为忧患时竭诚待下,得志后便放纵傲物。竭诚则胡越一体,傲物则骨肉成路人。即使用严刑威慑,最终人们也只是表面服从而非心悦诚服。
怨恨不在大小,可怕的是人心。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要慎重啊!若能做到:见喜好的东西,就想到知足来约束自己;想大兴土木,就想到适可而止以安民;想到地位高危险,就想到谦虚加强修养;怕骄傲自满,就想到江海容纳百川;爱游乐打猎,就想到以一年三次为限;担心懈怠,就想到做事慎始慎终;怕受蒙蔽,就想到虚心纳谏;怕听谗言,就想到端正自身斥退小人;施恩于人时,就想到不因一时高兴而滥赏;惩罚人时,就想到不因一时恼怒而滥刑。
做到这十思,发扬九种美德,知人善任,选贤任能,择善而从,那么文武百官各司其职,君主就可以无为而治了。
第二年又发生大旱灾,魏征再次上了一道《十渐疏》。
《十渐疏》大意:臣侍奉陛下十余年,陛下曾许诺推行仁义,坚守不渝,生活俭朴,始终不变。陛下的教诲犹在耳边,臣不敢忘。但近年来,渐渐不能坚持到底了。谨陈述十条渐不克终的表现:
1. 贞观初年清心寡欲,德化远播。如今却派人万里求购骏马、搜寻奇珍异宝,行为反不如汉文帝、晋武帝(他们曾拒收名马、烧毁名贵裘衣)。
2. 贞观初年爱民如子,不轻易劳民。近来奢侈放纵,滥用民力,还说什么“百姓无事容易骄惰,劳役才能驱使”。自古哪有因百姓安逸而亡国的?为何反怕其骄而役使之?
3. 贞观初年克己利民。如今纵欲劳民。虽忧民之言不绝于口,但享乐之事更切于心。
4. 贞观初年亲君子远小人。近来表面礼敬君子却疏远,轻视小人却亲近。亲近小人难见其非,疏远君子难见其是。昵小人疏君子,想天下太平,没听说过。
5. 贞观初年不做无用之事。如今难得之货、玩好之物层出不穷。上位者奢侈却希望下面朴素,劳役繁重却希望农业兴旺,不可能。
6. 贞观初年求贤若渴,贤者推荐即信任任用。近来凭个人好恶,因众人推荐而用,因一人诋毁而弃。多年信任之人,一朝疑心就斥退。考察人应看一贯表现,怎能因一人之毁就否定多年之功?使谗言得逞,忠臣被疏远。
7. 贞观初年深居简出,不好打猎。几年后意志不坚,四处搜罗鹰犬,晨出晚归以驰骋为乐。万一发生意外,如何救援?
8. 贞观初年待臣下有礼,下情上达。如今地方官奏事,常被陛下脸色吓住,还抓住小错追问细节,使忠直者无法表达。
9. 贞观初年孜孜求治,常感不足。近来依仗功业大、自认圣明,骄傲放纵,无故兴兵讨伐远国。亲近者阿谀不谏,疏远者畏威不敢言。积弊日深,损害不小。
10. 贞观初年连年霜旱,京畿百姓逃荒至关外,扶老携幼多年,却无一人逃亡,因陛下抚慰有加,百姓宁死不离。近来徭役繁重,关中百姓尤其疲惫。集市上背着孩子买卖东西,道路上儿子背着老人逃荒。万一歉收,百姓之心恐怕不会像过去那样安定了。
祸福无门,唯人自召。人无过失,灾异不生。如今旱灾波及邻国,凶兆起于京城,这是上天示警,正是陛下应警惕忧劳之时。千载难逢的盛世良机,圣明君主该做而不做,臣因此忧心如焚,长叹不已。
李世民看了这两道奏疏,都下诏嘉奖了魏征,并给予特别赏赐。不过,魏征这《十思疏》和《十渐疏》也的确指出了李世民的心病,对症下药。
但李世民还有一个重大缺点,魏征却没有规劝到,这也不免是魏公的疏漏之处。
你可能会问,李世民有什么大缺点呢?
就是生性好色,看到美貌女子,往往不肯放过。所以他把弟弟李元吉的妻子杨氏、隋炀帝的皇后萧氏都纳入了后宫。此外,他的妃嫔宫女更是多得数不清。
史书上记载着徐贤妃,说她五个月能说话,四岁能读《论语》《诗经》,八岁能写文章,到十几岁后,秀外慧中,才名远扬。李世民召她入宫为才人,后来升到贤妃,一直很受宠爱。
吴王李恪的母亲是隋炀帝的女儿,隋亡后辗转入宫,也得到恩宠。此外,齐王李祐的母亲阴妃、蒋王李恽的母亲王妃、越王李贞的母亲燕妃、纪王李慎的母亲韦妃,都是李世民的宠妃。
李世民还不满足,还想再选几个美人,作为后半生的娱乐。老天爷似乎也恨他这样贪恋女色,特意降下一个绝色美女,让她来搅乱唐朝宫廷,闯出一场大祸,酿成千古未有的惊人事件。
这个美貌女子,就是以后将要搅翻大唐的武则天!
武则天是并州文水人,父亲武士彟,是唐高祖李渊的老朋友。李渊留守太原时,曾任命他为行军司铠参军。李渊称帝后,武士彟被封为光禄大夫、义原郡公,后来官至工部尚书,加封应国公,又做过利州、荆州的都督,得以善终。
他的原配夫人是相里氏,生了两个儿子:长子武元庆、次子武元爽。续娶杨氏,生了三个女儿:长女嫁给贺兰氏,年轻守寡;次女就是武则天。
当然,“则天”并非她的本名,而是后来她篡唐建周后,自称“则天皇帝”。她还给自己取了个名,叫武曌(zhào)。而这个“曌”字,也是武则天自己造出来的,以日月当空自比,所以取名“曌”。至于她的本名,史书上则没有记载。
武则天十四岁时,美貌的名声已经远播,传到了皇宫里。李世民正留意物色美女,听说有这么一位美人,就派人征召她入宫。
武母杨氏接到诏令,突然大哭起来,拉着女儿的手诀别,边哭边嘱咐。唯独武则天谈笑自若,反而劝母亲说:“女儿能去见天子,怎么知道不是福气呢?母亲何必先悲伤哭泣呢?”
杨氏这才擦干眼泪,送她上车。到了京城长安,武则天入宫拜见李世民,一点也不慌张,仪态优美地下拜,自报姓名,三呼万岁,举止十分得体。
李世民让她起身,抬头一看,果然是芙蓉般的面容,豆蔻般的年华。问她年龄,才十四岁,但身材颀长,看上去像十七八岁。
李世民简单问了几句,武则天都对答如流,非常合李世民心意。最打动人的,是她那双俏丽的眼睛和娇媚的声音,即使是铁石心肠的人,也会被她迷住。何况李世民本就是个好色之人,哪能不称心如意?当下命她进入后宫。到了黄昏时分,就召她侍寝。这娇小的少女竟已懂得男女之事。李世民还怕她承受不起,没想到她主动投入怀中,毫不胆怯。一夜春风之后,她啼笑皆妍,更有一种柔媚风情,令人不醉自醉,不迷自迷。
李世民虽然妃嫔众多,却从未尝过这般滋味。春宵梦醒,日上三竿。李世民勉强起身去上朝,看那锦被中的美人,还在朦胧半醒,酥胸微露,眉目含春。
李世民越看越爱,赐给她一个芳名叫作“媚娘”,轻轻呼唤了几声,武媚娘这才完全清醒,急忙想起床谢恩,李世民却已走了。
上朝之后,李世民就下诏,正式册封武媚娘为“才人”。武媚娘自然要谢恩。李世民安排她住在福绥宫,并且把年老的宫女都放出宫去。连唐高祖李渊宠爱的尹德妃、张婕妤,也被命令出宫回家。就连最近得宠的隋炀帝的萧皇后,也不再召幸了。李世民现在是一心一意地爱恋着这位武媚娘了。
但就在李世民沉浸在欢愉之中时,忽然从西域传来紧急警报。
看来又要动刀兵了。
发布于:江苏省钱龙配资-配资门户网-南宁股票配资-股票的杠杆交易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