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日关系,远非简单的“爱恨”二字可以概括,其根源在于对生存资源的白热化争夺,一场双方都难以退让的零和博弈。
历史的伤痕,是这场资源争夺战中无法抹去的印记。甲午海战,日本掠夺清政府2亿两白银,完成了从农业国向工业国的转型。《马关条约》割让台湾,开放长江沿岸的通商口岸,是对中国经济命脉的无情攫取,堪称一场处心积虑的经济绞杀。1931年,侵略的铁蹄踏遍中华大地,731部队以活人进行细菌实验,华北地区推行“三光政策”,制造了累累白骨和千里无人区。抚顺煤矿被疯狂掠夺2亿吨煤炭,中断了中国现代化的进程。这些血债,刻在了中华民族的骨髓深处,警醒着我们生存的危机。
如今,日本转换策略,采取“温水煮青蛙”的方式蚕食鲸吞。钓鱼岛虽小,但其周边海域蕴藏着日本可用320年的巨量锰结核,以及30-70亿吨的石油,还有丰富的渔业资源。日本海上保安厅的船只常年游弋,与美国进行联合军演,试图扼住中国进出太平洋的咽喉。东海划界问题上,日本坚持所谓的“中间线”,企图侵占中国16万平方公里的海域。中国合法开发的春晓油气田,被污蔑为“偷油”,与当年侵占台湾的行径如出一辙。
展开剩余71%经济战场上的博弈同样激烈。面对中国芯片产业的崛起,日本不惜自损,配合美国实施封锁。2023年,日本发布禁令,限制23种高端芯片设备对华出口,导致东京电子、尼康等日企订单锐减。然而,日本政府宁愿牺牲自身利益,也要充当美国的马前卒。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异军突起,让日本汽车产业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压力。2024年,比亚迪在日本销量达到2.38万辆,挤压了丰田、本田的市场份额。日本政府随即出台补贴政策,打压中国品牌,企图保住其在汽车产业的最后一块阵地。
在南海问题上,日本的小动作更值得警惕。2015年,日本向菲律宾提供12艘巡逻艇,2023年又与越南勾结,在南海开采油气资源,自卫队巡逻船也频频现身。日本企图借美国重返亚太之势,重温“大东亚共荣圈”的旧梦。日本作为一个岛国,60%的石油依赖马六甲海峡运输,90%的稀土依赖进口。一旦中国掌控南海航道,就等于掐住了日本的经济命脉。
然而,日本非但没有反思历史,反而变本加厉。教科书中,南京大屠杀的血腥被抹去;2022年,军费暴涨26%,和平宪法被弃如敝履;2023年,美日又在钓鱼岛举行夺岛演习,桩桩件件都在挑战中国的底线。日本只是将明晃晃的刺刀,换成了冰冷的芯片和钢铁巨舰。这种你死我活的生存资源争夺,注定了中日和解之路的艰难。
2025年,中日博弈的新棋局已然展开。日本国会通过的新版《防卫白皮书》,将中国在南海的合法活动污蔑为“单方面改变现状”,自卫队计划在冲绳部署射程覆盖台湾海峡的远程导弹。与此同时,中国海关总署收紧了对日稀土出口配额,东京电子社长河合利树在财报会上哀叹“生产线面临闲置风险”。这已不仅仅是贸易摩擦,而是对双方资源命脉的互相钳制。
更值得深思的是民间层面的撕裂。当日本网红在TikTok上鼓吹“摆脱中国供应链”时,神户百年工具厂“小林锻造”却将80%的订单转向山东钢材。厂长小林一郎坦言,德国同类特种钢价格是中国的3倍,中国钢材能让企业生存下去。这种政府与民间的矛盾,反映了日本在生存焦虑下的战略困境。
资源争夺的本质是零和博弈。中国企业在非洲钴矿竞标中击败三菱商事,宁德时代的电池技术让松下在北美市场节节败退,日本政客的危机感已经转化为更极端的行动。外务省被曝光的“友华学者封口令”,以及经济产业省秘密资助所谓“中国技术盗窃调查”,都预示着这场生存竞赛正滑向更加对抗的深渊。
历史的伤口或许能随着时间结痂,但当一方始终将刀锋指向另一方的生存根基时,任何关于和解的幻想都显得苍白无力。中日关系的死结,不在于仇恨的深浅,而在于两国蓝色国土之下,蕴藏着谁也无法退让的生存密码。
"
发布于:四川省钱龙配资-配资门户网-南宁股票配资-股票的杠杆交易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