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10月,“四人帮”倒台以后,许多人又想起了一位去世已经十年的人物,有人向邓公请示“这个人还需不需要再调查?”
邓公稍微愣神了一会儿,紧接着开口:“这个以后再说吧!”
这位可不是一般人物,毛主席多次点名夸他,有些人甚至觉得,他当年差点就坐上了周总理那个位子。也有说法:如果他再多活十年,“四人帮”估计得换个名字成“五人帮”了。这位到底是哪位啊?都干过哪些大事?他有哪些贡献,又有哪些争议呢?
握过列宁的手,毛主席的好学生
他名叫柯庆施,1902年生在安徽歙县。这人家里底子可不一般,父亲以前是李鸿章的管家,表姐也是李鸿章儿子的媳妇。生在这么个家庭,柯庆施日子过得不差,吃穿啥都不用愁,还从小就有条件上学,接受了不错的教育。
柯庆施这人特爱学习,勤奋得很。当年他在安徽省立第二师范学校上学,家里虽是传统家庭,他脑子却很开明。那时候,学校里他常接触进步思想,还带头参与学生运动,跟校方的矛盾也就跟着激烈起来,结果被赶出来。可他不是认输的人,调整一下状态,没多久又去了南京高等师范学校继续念书。
柯庆施18岁那年,主动给陈独秀写了封信,这一举动直接让陈独秀对他另眼相看,顺利加入了共青团。1921年,他在陈独秀家跟大家聊事时不巧被抓了。后来,共产国际的马林想尽办法,掏了500两白银,才把柯庆施、陈独秀和另外三个人一块儿救出来。
1922年,柯庆施和张国焘、邓培这些人被选上,作为代表去苏联参加共产国际的大会。到了那儿,他们还见着了列宁,跟这位伟大的导师握了手,真是运气不小。回到莫斯科之后,柯庆施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了那批最早的革命前辈。到了1927年,邓培碰上军阀,被抓后惨死。1938年,张国焘投靠了国民党,党内直接把他除名。就这么着,柯庆施成了党里唯一一个握过列宁手的老党员,这份荣耀跟了他一辈子,就连年纪比他大9岁的毛主席,都要尊称他一句“柯老”。
柯庆施虽然有着这样一段值得骄傲的革命经历,党里头的很多要紧岗位也都干过,比如中共安徽省临委书记、中国工农红军红八军政治部主任、中共中央秘书长、河北省委前委书记、中共中央北方局组织部长、晋察冀边区行政委员会财委副主任这些职务,可始终离核心领导圈还有点距离。
有人觉得他脾气有点冲,直性子,说话不绕弯,跟同事相处容易起争执,上下级之间的人情世故也没打理好。再说,延安整风那阵子,他还被人安了个“国民党特务”的罪名,这事一传开,想要往上走也就更难了。薄一波倒是挺念旧情的,毕竟柯庆施救过他一命,印象没话说。1947年,薄一波掌管华北局实际工作时,还特意跟刘少奇说,要把柯庆施调进华北局。
1955年,随着陈毅调往中央工作,柯庆施接手了陈毅的位置,成了新中国上海市委的第二任书记。
在上海工作的那会儿,柯庆施对毛主席的每个动作、每句话都格外上心。1956年,毛主席说了句“重点发展沿海城市”,这话让柯庆施反复揣摩,他直接调整了上海的发展路线。原本上海的生产总值还低于全国平均线,结果很快就逆袭到前头去了,这下毛主席也对他另眼相看。
1958年,柯庆施又从毛主席的谈话里得到了新思路,自个儿写了一篇文章——《乘风破浪,加速建设社会主义的新上海》。毛主席看了之后特别认可,在文中略微动了动手,便让《人民日报》刊发了出去。
那阵子,柯庆施一下子成了风云人物,1965年还担任了国家副总理,在16位副总理里,他排在第六。有些人看了当时的情形,都觉得柯庆施很有希望接替周总理的位置。
话说柯庆施还被大家叫做毛主席的“好学生”,可惜他偏偏选错方向,去巴结江青,还处处迎合她,这一点让不少人后来都挺不满。
被江青重视,推荐了张春桥
说到文学创作,柯庆施弄出了个“大写十三年”的说法。他觉得与其去写那些过去的事,不如聚焦当下,尤其得把新中国这十三年里,社会的变化和新气象展现出来。其实柯庆施有这想法,还得和毛主席1962年在上海说的话扯上关系。毛主席随口提了一句:“才子佳人、帝王将相写得多,反映现实生活的挺少。”柯庆施当时就琢磨透了意思,于是就抓住机会,主张文学和戏剧要多写解放以来大家的日子和精神面貌,这样一来,“大写十三年”这口号也就横空出世了。
这事儿跟周总理1963年2月在北京文艺工作者元宵联欢会上的那番讲话,多少有点不对味。周总理一直提倡文艺圈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希望各种风格、各样题材都能一块儿热热闹闹地展现出来。
两个月过后,文艺工作会上,中宣部有关领导把上海提出的“大写十三年”点名批评了一番。这时候,江青一看到“大写三十年”的说法立马来了精神,赶紧亲自跑一趟上海,和柯庆施碰了面,还直接说自己和柯庆施的看法是一样的。
柯庆施心里头别提多乐呵,觉得和江青想到一块去了,他还把自己一手带出来的秘书张春桥介绍给江青认识。
1947年石家庄解放以后,柯庆施当上市长,那个时候他跟张春桥算是熟络上了。张春桥当时在石家庄市委当秘书,还兼着《石家庄日报》的社长。张春桥这人很会看人脸色,写文章也有两把刷子,跟柯庆施搭档起来特别合拍。
柯庆施当上海市委书记那阵,张春桥还一直跟着他,专门帮他出主意、提想法,相当于是柯庆施的“嘴巴”。毛主席大赞的那篇文章,实际上正是出自张春桥手笔。
柯庆施被任命为中央副总理才过了三个月,医生就发现他患上了肝癌,治疗期间又突发急性胰腺炎,1965年4月19日离世,享年63岁。
柯庆施过世一年后,正赶上那场特殊年代的到来。有人就分析说,柯庆施和江青关系挺密切,要是他再多活上个十年,说不定“四人帮”还真会成“五人帮”,这话听着也不是没有根据的。
粉碎“四人帮”后,邓公面对是否对柯庆施进行审查这件事,他自己并没有给出个明确的态度,大家一直也挺纳闷:到底是什么原因?
清廉自律,功过凭人说
上海市委副秘书长马达,年岁大了之后回忆说,跟柯庆施一块儿工作那么些年,发现老柯有点好——为人挺清正,做事很讲规矩。
柯庆施平时穿戴简单,家里饭桌上常常就俩菜:一条鱼,配个素的。他一直推崇节约,自己带头做,大家都看在眼里。
他还定下规矩,干部们不能用“女秘书”,收礼、拿好处这些事儿更是明令禁止。
他对搞舞会这些事一点兴趣都没有,生活上也很简单,和身边人接触,大多只聊公事。说起家庭,柯庆施有个疼他的老婆,还有四个乖巧的娃,他每天不是在办公室忙活,就是回家陪家里人,日子过得老实本分。民生这块,他心里也挂念,经常和身边人说起老百姓的生活。
马达亲眼见到,有个提着东西的人去柯庆施家,没想到柯庆施立马翻了脸,冲那人训了几句,把他赶了出去。
柯庆施当上海市委书记那阵,对上海经济成长确实起了推手,这功劳没法忽视。
可马达还说了,柯庆施就爱一锤定音,自己认准的路,就是九头牛都拉不回,结果也犯过些糊涂事。
提起柯庆施,大家的看法真是各执一词。当时刘少奇觉得柯庆施喜欢玩政治那一套,太看重个人利益。而马达倒觉得,柯庆施这人廉洁自律,这点真不容易。
不管他起初的心思怎么样,毕竟在动荡年代的确立过功劳,担任上海领导那会儿也算干出点成绩。只是,他和江青走得挺近,跟张春桥的关系也不一般。到他去世那会儿,江青还说了句:“柯老对上海的文化革命是有贡献的。”这话一说出来,倒让人更难断定他和那段特殊时期到底有多少联系,感觉剪不断理还乱。
所以说,邓公当时啥都没明说,其实这本身就代表着一种立场。
柯庆施的好与坏,还是给后辈们去慢慢评判吧。
#高考人生始发站#
钱龙配资-配资门户网-南宁股票配资-股票的杠杆交易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