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四川省珙县的乡村篮球场上响起最后一声哨响,当尼泊尔喜马拉雅山脉的徒步者可以通过北斗卫星完成一键救援,一张以保险为纽带的安全网正在体育领域悄然铺开。7月20日,北京商报记者了解到,在政策东风与市场需求的双重驱动下,保险机构正从传统事后赔付向全流程风险管理转型,为体育产业注入保障新动能。具体而言,从持续升温的马拉松、冰雪运动热潮,到全民狂欢的“村BA”“苏超”,保险业的身影正频频现身。
当前,对于体育运动风险进行保障的产品有哪些扩面空间?相关险种还存在哪些创新、服务方面待突破的难题?
保障场景触及国内外
在乡间地头,“保险+体育”的融合模式正悄然兴起。近日,四川省第三届和美乡村篮球大赛(村BA)总决赛在宜宾市珙县落下帷幕。据悉,此次众安保险为四川省“村BA”总决赛提供了全面的风险保障,不仅为所有参赛的运动员、裁判员、教练员、志愿者、工作人员提供人身保险,同时还为总决赛所有比赛场地提供公共责任保险,并开通理赔绿色通道,确保突发状况快速响应。
珠峰脚下,尼泊尔综合旅游保障项目7月15日在加德满都启动。针对尼泊尔登山场景差异,永达理保险经纪联合机构打造三款分层产品:CTG-Basic(3500 米海拔以下)、CTG-Plus(5500 米海拔以下)、CTG-Pro(6000 米海拔以下),覆盖身故/致残、意外医疗、救援等全场景保障,保额随海拔风险动态调整。同时,在中国北斗卫星定位技术协助下,永达理保险经纪联合多家国内外保险机构实现了“卫星报案—平台调度—快速响应—保险赔付”的全链条机制。
永达理保险经纪尼泊尔高山险项目负责人刘有峰在接受北京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户外运动具有一定的共性:风险高,体现在出险频率高、伤残率高甚至死亡率高;又具有一定的可复制性;很多国家都有高海拔的区域。因此,在一个区域推广后,可以在全球更多国家复制。下一步,可以尝试更多高山国家的旅游徒步领域,推广项目的技术和产品。
近年来,马拉松在各大城市中迅速走红,成了群众体育的象征。对于不少跑者而言,正是因为有了一份全面的保险保障,才能让自己没有后顾之忧地投入比赛。除了民间赛事、城市级赛事,纵观国际、国家级体育赛事活动,中国人保、中国人寿、中国太平、中国平安、中国太保等大型保险公司亦有相关的保险保障方案落地。
当前,消费者层面可以投保的体育运动相关的保险包括,运动意外伤害保险、高风险运动意外伤害保险以及旅游保险等,主要保障一些运动项目导致的意外身故、残疾及意外伤害产生的医疗费用等风险。北京联合大学商务学院金融系教师杨泽云表示,消费者在选择这些运动保险时,需要根据不同的户外运动、运动频率、风险级别等信息,并详细查阅保险产品的保险条款,确认保险所包含的保障范围,如医疗费用、医疗救援、装备损失、第三方责任等,以确保在户外运动中万一发生意外时,能得到较全面的保障。
数据等维度待突围
体育健身和运动休闲正日益融入我国城乡居民的日常生活。对于广大健身爱好者而言,运动装备提供的有形防护固然重要,意外伤害保险等产品服务带来的无形保障同样不可或缺。
加强风险管理,筑牢安全堤坝不仅成为运动者的一大入门课,同时也是相关赛事组织方的一大命题作文。国家体育总局近日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户外运动安全管理的通知》指出,近年来,户外运动等群众体育项目蓬勃发展,但群众体育赛事活动组织不规范、相关制度不健全、执行落实不到位等问题时有发生,造成一定安全隐患。
在业内人士看来,尽管体育运动保险市场频频迎来发展机遇,但要实现更大的发展,仍然面临数据壁垒与风险评估等挑战。
“尽管已有不少积极探索,但整体来看,体育运动相关保险仍处于起步阶段,存在险种覆盖有限、保障颗粒粗、定价模型不成熟、理赔体验不佳等挑战。”企业战略专家霍虹屹表示,比如,在高风险运动中,传统意外险难以精准覆盖特定动作风险;在青少年赛事中,保险往往无法覆盖组织方的法律责任;而在非职业化、社区化体育活动中,用户缺乏对保险的理解和投保意愿。
于保险角度而言,面对户外运动保险“出险突然、医疗资源匮乏、道德风险高”等痛点,保险机构正通过多条创新路径进行突围。
保险公司经营的是风险。而管理风险离不开风险相关数据。杨泽云认为,目前,保险行业所掌握的户外运动参与者数据还不够充分,导致风险评估和定价困难。特别是不同运动项目的风险差异较大,但保险公司因为缺乏精细化的数据而缺乏精准的保险定价数据和风险管理手段。此外,用户购买欲望不足。一方面客户盲目自信,认为自己不会遭遇意外;另一方面,由于保险公司经营不够精细,保险费率较高,也降低了客户的有效需求量。
破圈同时如何“进圈”
年内,关于体育运动相关的政策相继落地。
其中,商务部等十二家部门联合印发《促进健康消费专项行动方案》,提出大力发展体育旅游产业、丰富健身运动消费场景等十方面重点任务;中国人民银行等四部门联合印发《关于金融支持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其中提出“提高体育产业发展保险保障水平”。
在国家政策大力鼓励“体育+文旅”新消费经济的背景下,消费市场快速增长。上海体育大学发布的《2024年体育消费报告》显示,2020年以来,我国体育消费市场规模年均复合增长率超过13%,预计2025年市场规模将达到2.8万亿元。
值得一提的是,一些相对小众的运动,也正被喊话“买保险”,除了提出从事高危险性体育项目的涉海涉空体育项目经营者,应当投保体育意外伤害保险和场所责任保险;鼓励消费者依法投保体育意外伤害保险,2024年发布的《海南省涉海涉空体育运动项目管理办法(试行)》还明确,鼓励各涉海涉空单项体育协会和保险公司探索研发适合本省涉海涉空体育运动项目的专业险种,设定保险理赔制度,有效化解经营风险,维护消费者人身和财产权益。
永达理保险经纪副总经理李淑媛在接受北京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结合户外运动的主要风险特点来看,包括事发突然;业务医疗资源有限;交通不够便利、成本较高;通讯信号较差;保险公司难以还原第一现场,赔付的道德风险较高等。结合这些痛点,在保险产品的创新方面,应用现有的技术手段,创新就要有针对性。
对于具体的创新方向,李淑媛认为,一是要整合资源,大力缩短救援流程的链条,第一时间响应、第一时间判断、第一时间救援。二是降低道德风险,添加技术手段,即定位服务、通讯服务、生命体征监测。这些都需要硬件设备的配合。通过有效降低硬件设备的成本,提高普及率。三是增加附加值服务,提升用户感受。如软件可以增加社交属性等,扩大受众群体。此外,通过设备的数据记录,购买一段时间的保险产品、服务后,没有出险记录,适当奖励消费者。
“体育活动本身在不断破圈,保险服务也必须同步‘进圈’。”霍虹屹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保险机构可从三个方向突破。一是从“产品创新”入手,结合智能设备数据,构建动态定价、按次计费、即时投保的“场景化保险”;二是从“服务模式”上打破壁垒,理赔流程与应急响应协同一体化,真正实现“10分钟内响应”;三是推动“平台化合作”,将保险嵌入赛事运营、场地管理、平台服务等生态环节,形成“事前+事中+事后”的一站式风控闭环。
对于运动组织者和运动参与者的投保积极性有待提高,杨泽云对此表示,下一步,保险公司有待进一步通过多种渠道,加强对体育运动风险及保险的宣传,增强消费者的保险意识和有效需求。此外,不同的保险公司之间不是简单的同质商品下的价格竞争,而应该是不同服务的竞争,最终提升消费者的服务体验。
北京商报记者胡永新
钱龙配资-配资门户网-南宁股票配资-股票的杠杆交易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